長城作為古代重要的防御工程,從戰國時期便開始修建,歷經兩千多年的不斷修建,最終形成綿延萬里的萬里長城,長城被列為文化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現有長城為明代遺跡,也保留有一部分早期長城遺跡。明朝將長城分為幾個防區,山西外三關則屬于九邊防區其中之一。
河曲自古號稱“陜東重鎮”“晉右嚴疆”,河曲境內明長城54831.8米,以烽燧、長城邊、城堡點、線、面共同構成長城堅固的防御體系。河曲現存長城有烽燧黃五梁墩、土溝墩、蒿梁墩、炭水墩、沙坪墩較為壯觀完好(皆在山巔);長城邊以焦尾城長城到北元四坦坪長城邊保護較完整;城堡以舊縣鳳凰城、羅圈堡、五花城堡、夏營堡尚完好部分僅存留堡洞及部分堡墻形制尚存;河曲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九邊重鎮之一,歷來處于防御韃靼、瓦剌的第一線。
河曲長城位于黃河東岸的山崖和河谷平緩地帶。長城與黃河在這里相互廝守,綿延數百里。北部地形較高,漸近焦尾城,沿黃河東岸已是平川。經河保營、唐家會堡、五花城堡、河會營、曲峪、陽沔至石梯隘口隨黃河而曲轉,順流南下起伏于山頂或河谷或平原或灘河沿。據《明史·志第六十七·兵三》記載,河曲長城主要是在明成化年間修筑的。
河曲長城有屹立在黃河岸邊懸崖之上的墩臺,有建在黃河谷地的長城邊。該長城西起石梯隘口(為晉長城終點),東至石城口,控制著整個河曲東西往來的咽喉之地,至今好似黃龍逶迤于黃岸邊。
河曲長城沿線設邊口,多數建置于鄰近村莊,并以村名而名之。其作用主要便于兩岸擺渡通行或附近村民在邊外的耕作。
石城至石梯隘口黃河沿岸,構成了黃河邊堡墻,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段長城多有黃河懸崖天險屏障,沿岸多設望臺設防。筑有馬面或敵臺。數百年來雖然自然及人為破壞,僅存土墻,但氣勢不減當年。是山西黃河邊上的重要文化景觀之一。
河曲長城是我縣重要文化資源,它與雁門關長城、五臺山、大同云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構成了山西特征各異的文化遺產,構成展示中華文明各種類型的文化旅游線路,具有潛在的經濟效益。
中國古代的長城作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全世界特有的一種景觀生態,早已引起全人類的向往和關注。有人說過,萬里長城是美國宇航員登臨月球回觀地球時,唯一以能用肉眼觀看到的地球人類文化建筑。有人還說過,山西是唯一一塊存在著長城和黃河并肩平行的古老大地。于是,就又有人說,這是兩條巨龍,一條是人類的文化巨龍,一條則是孕育人類文化的自然巨龍,而它們都屬于中華民族,都被全人類視為文明之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