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推廣
走進五臺
五臺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部,國土面積2865平方公里,是忻州市面積最大的縣,也是山西省第三版圖大縣,常住人口21.6178萬,是忻州市第三大縣。現轄6鎮、8鄉、1個駝梁景區、1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個居民辦事處、249個行政村。擁有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平安建設先進縣、全國平安暢通縣4張靚麗國級名片和省級環保模范縣城、省級雙擁模范縣、省級平安縣3張靚麗省級名片。五臺是一座國家園林縣城,地形多樣,氣候宜人,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五臺縣歷史悠久,文物底蘊深厚,文物資源豐富,是文 物大縣。現已統計歸檔的不可移動文物393處(不含五臺山 景區),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 單位1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4 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272處。博物館(紀念館)4處。按類別劃分古遺址類61處,古建筑類180處,古墓葬類39處,石窟寺及石刻10處,近現代代表 性建筑70處,其它類別33處。按年代劃分舊石器時代2處, 新石器時代16處,夏、商2處,漢代9處,東周2處,三 國——晉3處,唐5處,宋6處,金5處,元9處,明55處,清180處,民國82處,新中國成立后14處,年代不詳3處。
白家莊鎮: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1處; 陳家莊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21處;東雷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2處;東冶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28處;高洪口鄉: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6處;耿鎮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18處;建安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 可移動文物22處;蔣坊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9處;門限石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7處;茹村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45處;臺城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20處;陽白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21處;豆村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48處;溝南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尚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24處。


五臺縣城有五臺縣博物館和五臺縣烈士陵園。
東冶鎮有徐向前元帥紀念館
耿鎮鎮有紀念白求恩展覽館

“紅色”是五臺最靚麗的底色。五臺是革命老區、血染的土地。共和國唯一北方籍元帥--徐向前誕生于五臺,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發祥于五臺,八路軍北上抗日的第一個總部駐扎地--南茹村八路軍總部舊址也在五臺,第一個模范病室--白求恩模范病室還在五臺。五臺有2000多名英雄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譜寫了一首首動人的贊歌。在五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無私奉獻精神、“艱苦創業、以弱勝強”的根據地精神等紅色精神基因以及“睜眼看世界、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正在弘揚光大,激勵我們賡續紅色血脈,于變局之中開新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奮力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