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忻州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營造藍綠交織的生態肌理。邢劍賓攝




西龍池抽水蓄能電站一期項目為我省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本報通訊員攝
敢叫滹沱水“倒流”
“十山九無頭,滹沱水倒流。”
“倒流”,既是說抽水上山做蓄能電站,又是說調轉回頭,澤被太忻。
高山出平湖。站在西龍池抽水蓄能電站一期下水庫大壩俯視,水面波光粼粼,靜謐清澈,映照在陽光下,宛如一輪銀鏡。
14年來,這池碧水“上天入地”,化為源源不斷的綠色電能,為我省的經濟發展持續注入強大動力。去年,西龍池抽水蓄能電站發電7.6億千瓦時,實現產值5.13億元,上繳稅收9500萬元。
“雙碳”目標下,能源革命推進中,西龍池抽水蓄能電站再“加碼”,擔起二期項目重任。工程臨河依山而建,露天的上水庫、下水庫,一個山頂,一個山腳,廠房和輸水系統等都隱藏在山體之中;計劃投資80億元—100億元,裝機容量為140萬千瓦+10萬千瓦風電光伏;連續滿發小時數6小時,額定水頭518米。青山綠水間,二期項目正從藍圖走向現實——審批事項已同步開展37項,完成31項,年內確保開工建設。
來到滹沱河中游的坪上泉取水口,一股清澈甘洌的泉水從地下噴涌而出,在光的映射下,好似一串串珍珠,忽聚忽散,忽急忽緩,忽高忽低,仿佛有一雙神奇的手將它拎了上來,投入滹沱河的懷抱,滋養著忻定盆地。
如今,滹沱河供水工程已經開工,這里將是太原第二水源地。滹沱河從支流清水河上取水,利用已建的坪上應急引水工程及新建工程,向太忻一體化經濟區提供城鎮生活及工業用水。據悉,近期年引水能力可達3000萬立方米,遠期年引水能力將達5000萬立方米。
滹沱河“倒流”,“融區入群”,涌流著不竭的生機,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帶來更多驚喜與榮光。
本報記者鄭娜
特寫2 一種數字經濟的未來承載
忻州是數據流量谷建設的主陣地。走進太忻數谷,數字經濟的脈動強勁有力、動感十足——登記注冊50余家企業,華為、時光軸、祥睿能源等24家企業入駐,對接晉民投、華遠陸港、世紀鑫源、惠多多、鵬博士等相關企業100余家,謀劃儲備數字產業項目21個,泰欣科創服務中心形成初設方案——引領性數字經濟產業集聚高地正在崛起。省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提出,山西發展數字經濟有場景、有前景。并明確,要實施千億產業培育工程,支持數字產業等營業收入過千億的產業提升競爭力,支持數字創意、信創等產業發展壯大。在全局上謀勢,在關鍵處“落子”,忻州奮力答好這道必答題、搶答題。成立專班、及時部署,確立“1433”工作總思路,出臺《忻州市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啟動編制《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忻州區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規劃》。讓數據更快“活”起來、加速“跑”起來。太忻數谷圍繞四條發展路徑——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價值化、數字治理化;緊扣創新——工業互聯網、5G及智能終端、智能礦山、智能生產線等應用上要不斷突破;堅持協同——通過延鏈補鏈強鏈,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未來,“谷”中的數字經濟技術企業超過100家、數字應用場景突破100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00億元。太忻數谷,數通天下。
本報記者鄭娜
牧馬河上,“禹王橋”項目現場,白天人聲鼎沸,夜晚燈火通明,裝載車、運輸車穿梭奔忙,隆隆的機器聲、電焊聲、喇叭聲在共鳴,伴著干活的號子此起彼伏,確保國慶節前夕通車。牧馬河畔,牧馬河生態公園施工現場,各類機械車已陸續進場,建設者們早已摩拳擦掌,準備投身到打造“太忻北綠肺、雄安后花園”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年底將初具規模。牧馬河之濱,將拔地而起的忻東新城,是山西中部城市群的一個新亮點。從太原陽曲出發,流經忻府區、定襄縣,一路奔流至滹沱河,牧馬河在歷史的光影里靜謐流淌,將見證秀容、并州兩座城的交互、交流,融合、融通,承載一座新城的榮光和夢想。百平方公里的忻東新城,是開發區的升級版,率先推動忻州6個縣(市、區)實現經濟一體化,構建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是“南融東進”的戰略節點,與大盂產業新城無縫銜接、連通成片,共同打造太忻一體化經濟區的核心引擎;是我省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主陣地,將精準、有序地確保京津冀產業轉得來、留得下、穩得住、能發展。“雙流合抱”美景再現,形成掎角之勢,驅動產城融合;與忻州古城從“近鄰”到“緊鄰”,文旅康養產業集群強勢崛起;忻州城區的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能級不斷提升,群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正變為現實,高質量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
本報記者鄭娜
(責編:溫文、馬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