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忻州歷史的起點,您會看到壯麗山水從無限滄桑的歷史深處走來,伴隨著文明興衰走到又一個復興的起點。歷史更多時候是如河流般動態延展,但有時也會如畫卷般靜態呈現,當忻州歷史漸漸凝固成畫卷的時候,一副由一百零八景組成的連環畫卷鋪展在世人面前。
自唐代起,忻州就有古八景之傳說。這八景分別為:陀羅避暑、仙人棋盤、東巖映月、金山六洞、石嶺晴嵐、傘蓋青松、雙乳浮樓、陰山吃石。這些景觀損毀較為嚴重,已經沒有一處保留歷史原貌,然形雖改,神猶存。
崞縣八景始傳于宋末元初,歷次縣志均有記載。八景分別為:崞山疊翠、仙洞藏春、朝元夜月、土圣晚鐘、天涯石鼓、地角枕流、石人瀑布、陽武流金。目前土圣晚鐘、天涯石鼓、地角枕流、石人瀑布四景仍留存較為完好,其中天涯石鼓已經成為原平市的標志性景觀。此景位于原平市東2.5公里處天涯山下,《崞縣志》載:“天涯山有石似鼓,風蕩石如聞鼓聲,不待琢以成器,惟應規而象圓鼓,非革生音從石出,發清虛之雅奏,磕以和鳴”。
代州自古山清水秀,文物薈萃,騷人游綜其奇勝為“雁門八景”:雁門紫塞、覆宿晴嵐、勾注春云、鳳山秋月、巖寺晚鐘、南樓夜雨、晉陵古柏、滹沱新漲。其中南樓夜雨、晉陵古柏二景已經不存,巖寺晚鐘一景得到恢復,八景之首的雁門紫塞則全面重現,出處為《千字文》,到乾隆版《代州志》改為“雁門霽雪”,意為雪后天晴,大地冰封,仰望雁塞,陽光照射,晶瑩耀目,關山堡壘,城垣堞雉,襯映于銀海玉宇中,饒有詩意。
繁峙縣地跨五臺山、恒山兩大山脈,是滹沱河的源頭,山水雄奇,古人總結為十景:滹沱落石、筆峰拱秀、圭峰古柏、巖山疊翠、峪口晴嵐、臺背冰巖、三泉涌冽、鹵城現影、孤山晚照、峨嶺秋紅。難能可貴的是,歷經歲月變遷,十景基本留存至今,其中以巖山疊翠(秘魔巖)為最盛。
五臺古八景出現比較晚,大約為明末清初,且不包括縣境內著名的佛教圣地五臺山,分別為:茹湖落雁、河邊歸燕、山城夜月、石窟傲魚、龍灣煙雨、閣道穿云、槐蔭春綠、東冶秋黃。八景基本分布在忻州市通往五臺山的公路沿線,目前河邊歸燕、龍灣煙雨、槐蔭春綠、東冶秋黃四景風采依舊,而其余四景或湮沒或衰落。
定襄縣八景定型于光緒六年,分為前八景和后八景,前八景是:蒙山雨霽、滹沱冰消、圣阜危樓、神山古剎、七巖晚照、三霍清泉 (龍泉液、呂布池、娘娘池)、季莊春色、林光秋色,后八景為后八景:龍門煙樹、虎峪云橋、仙人足石、隱士釣臺、南山霽雪、廉水清波、蘭臺夕照、暖窯長春。其中前八景影響遠遠大于后八景,可惜大多損毀嚴重,尤其是圣阜危樓、神山古剎等人文類景觀已經不復存在。
靜樂老八景是歷史上靜樂境內的八處精華,它們分別是:天柱龍泉、神煙風洞、石峽溫泉、巾巖瀨雨、白嶺仙葩、龍和晚照、氵彌蓮異水、天池霞映。隨著歷史的變遷,其中五景分別劃歸寧武和婁煩,現靜樂境內老八景僅存三景,近年來,靜樂縣根據現有地域評選除了新八景:天柱龍泉、神煙風洞、巾巖瀨雨、文峰凌霄、懸鐘神韻、顯宇佛崖、太子靈蛇、千佛凈居。其中天柱龍泉(天柱山)已經成為靜樂縣最具影響力的風景名勝。
岢嵐古八景也是忻州古代八景中體系保存比較完好的一組:龍壁松風、巖洞旅雨、雪山積素、云際晚霞、溫泉漱玉、道院凌霄、荷坪挺秀、蘆嶺留芳構成了一道波瀾壯闊的風景線。其中最壯觀的雪山積素、荷坪挺秀、蘆嶺留芳三景都位于岢嵐山,岢嵐山是岢嵐縣的主脈,舊志認為“岢嵐山,即管涔山與蘆芽山也”。可見,如今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管涔山、蘆芽山,歷史上都是岢嵐山的一部分。
保德州古八景從明代至清代有過四次改變,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知州周山初修志八景記載了明永樂、正統年間保德的景致:翠峰覆斗、黃河環帶、中流水寨、北塞長城、天橋雪浪、西樓晚照、關亭楊柳、沙灘落雁,這是現存記載中保德八景第一次集體亮相。而目前普遍流傳的保德八景則是:蓮山聳翠、帶水泛黃、峽口天橋、水心底柱、峻嶺飛煙、溫泉騰霧、龍翔遺跡、燕孕奇蹤。其中水心底柱、燕孕奇蹤二景已不存,龍翔遺跡破壞嚴重,其余諸景大抵完整。
河曲縣明洪武二年置縣,但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隸屬保德州,故八景形成時間較晚,分別為:火山明焰、河涯禹跡、陽沔冰封、龍口雷聲、朝陽洞煙、沿流鐘鼓、云際聳翠、天橋靈雨。其特點是從南至北沿黃河分布,與文筆凌云、兩灘硯瓦、石城佛洞、邊墻夕照等景共同組成了山水兼備、以水為勝的景觀體系,其中除朝陽洞煙已廢外,其余諸景基本完好。
偏關自古有古十二景、古十景、古八景。其中十分壯觀的古八景則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稱道,據《偏關縣志》記載,明朝以來,在眾多文人騷客的審美篩選,“偏頭古八景”逐漸形成,其中有:偏河曲流、文筆凌霄、玉清真境、石沼興龍、金駝沙埋、暖泉冬草、駝洞斗蝶、溪洞流山。八景大都集中在偏頭關周圍和偏關河流域,而缺失了偏關縣最壯麗的黃河沿線和長城沿線的風光,所以并不能代表偏關風光的精華。
寧武縣自然風光自古聞名,早在北齊時期已經形成北方最著名的皇家山水,但由于行政建制形成較晚,所以古八景直到明代才基本形成,分別為:天池霞映、汾源靈沼、蘆芽疊翠、恢河伏流、鸞橋煙虹、支鍋奇石、染峪流蝦、禪房夕照。寧武八景是忻州市古代八景的精華,其中前六景都位于今天的路亞山風景名勝區范圍內,早已作為蘆芽山的標志性景觀而享譽國內外。
五臺山古十景形成于清代,偏重于人文,即:大社銅牛、玉花羅漢、碧山字塔、臺麓字崖、古佛牌樓、羅睺觀佛、菩薩銅鍋、顯通銅殿、山西土地、五郎鐵棍。建國以后又評出了新十景,偏重于自然,即:花徑云寮(明月池)、松濤傾翠(鎮海寺)、云崖精廬(觀音洞)、翠微星龕(梵仙山)、嵐浮青螺(黛螺頂)、古塔落照(大白塔)、重樓夜鐘(顯通寺)、靈峰天闕(菩薩頂牌樓)、日涌東溟(東臺日出)、石浪排空(中臺龍翻石)。
另外,五臺山還有著名的八奇,偏重于靈異,即:佛洞轉生(佛母洞)、摩崖造字(臺麓寫字崖)、龍洞幻景(秘魔巖龍洞)、華嚴字塔(顯通藏經樓)、石罅映月(觀海寺明月池)、萬年積冰(中臺麓)、臺巔天池(北臺黑龍池)、清涼大石(清涼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