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長城
碧空如洗,涼風習習,才剛剛過了立秋節氣,岢嵐這座北方小城已完全浸潤在涼爽的空氣中。站在這段迄今為止發現的全國唯一一段宋長城的腳下,岢嵐縣博物館館長鄭麗向山西晚報記者講述岢嵐長城的歷史與現狀。岢嵐在歷史上處于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割據碰撞的地區,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是兵家必爭之地,歷朝歷代在其境內修筑了許多長城。清光緒《續修岢嵐州志》記載,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就開始修筑長城,隨后北齊、隋、北宋也開始修筑長城,特別是宋代修筑的長城,成為迄今為止發現的國內唯一現存宋代長城遺跡,在中國長城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嵐漪河從岢嵐縣境東南發端,從東南向西北縱貫岢嵐縣境。嵐漪河河谷為北邊游牧民族進入汾河谷地的咽喉要道,嵐漪河東岸是呂梁山脈北段管涔山脈,陡峭連綿不絕的山脈,為修筑長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提供了必備的自然條件?!边b望著蜿蜒向遠處的長城,鄭麗說。

▲ 蜿蜒在高山之巔的宋長城(劉朝輝/攝影)
根據2009年至2010年進行的全國長城資源調查結果可以了解到,岢嵐縣境長城起于呂梁市興縣裴家川黃河東岸,向東進入岢嵐縣溫泉鄉溫泉村西北,向東延伸經陽坪鄉松井村南,跨過嵐漪河向東北延伸,經大灘溝、大榆溝、莊子豪、大廟溝等村,至崔家溝村后折向東南,經嵐漪鎮北道溝、過北川河,沿牛家莊、高家溝、武家溝、紅眼溝等村至宋家溝鎮王家岔村,折向東北,經水泉子、正虎溝、武家坪等村至海拔2784米的荷葉坪進入五寨縣境內。岢嵐縣現存長城墻體59段,全長57074米。長城墻體有石墻、土墻、山險、河險等4類。長城墻體上現存關6座,馬面9座。征集到重要文物“隋開皇十九年修筑長城”碣石1通。
穿過歷史長河的岢嵐長城
北齊是我國歷史上繼秦代以后瘋狂修筑長城的又一個政權。北齊共歷六帝二十八年,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十分重視修筑長城。修筑地點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而山西長城主要集中在忻州,尤其是天保七年(556年)修筑的長城最為著名,最為完整,也是岢嵐縣現存時代最早的長城。
岢嵐北齊長城的特點是選擇山脈的最高脊嶺修筑,有山險、河險、土墻、石墻等類型,以石墻為主。
“仔細看的話,還能發現這里的長城墻體內部還有樹干,這是為了加強墻體的穩固。王家岔鄉附近的長城墻體就是岢嵐縣長城保護較好的一段。這兒的墻體斷面呈梯形,基寬5米至7米,頂寬1.4米至2米,高3米至4.6米,由石片和石塊砌筑,其中還保留著插樹干的椽孔。部分地段的墻體頂部還能看到女墻的遺跡?!编嶜愔钢跫也黹L城的一段墻體介紹道。

▲ 初秋時節的宋長城(趙文君/攝影)
為了防御日益強大的突厥勢力,隋代也成了中國歷史上修筑長城的重要朝代。2007年春天,岢嵐縣小廟村村民在田間勞作時發現一塊隋開皇十九年修長城用的碣石,此塊碣石證明岢嵐段長城在隋代至少修筑過兩次。修筑年代為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和開皇十九年(599年)。隋代長城的修筑方法沿用北齊古法,沒有大的改變。宋代是我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成就達到中國歷史發展頂峰的一個朝代。岢嵐是當時北方和西北的重要關卡,宋代曾公亮、丁度編纂的軍事著作《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七中寫道:草城川川口闊一里余,川口有古城。景德中筑長城,控扼賊路。草城川隸屬岢嵐軍,治嵐谷縣,即今岢嵐縣。書中還記載宋代長城僅筑于岢嵐一縣,岢嵐縣宋長城也成為全國唯一,有重要性和代表性。岢嵐宋長城是在北齊、隋代修筑長城的基礎上補修而成的,是地方性的建筑防御工程。其修筑范圍主要圍繞岢嵐縣城周邊以及從縣城東山至王家岔村有20公里。
科學保護岢嵐長城
鄭麗告訴山西晚報記者,近年來,岢嵐縣積極落實國家關于長城保護的有關要求,將長城保護納入全縣發展總體規劃,持續推進長城保護管理責任的全面落實。
岢嵐縣現存長城為北齊、隋、宋時修筑,長城墻體長度57074米,分59段,有明代烽火臺13座。由岢嵐縣博物館具體實施管理保護。近年來,省政府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先后聘用專職長城、文物保護員38名,全部通過崗前培訓,并發放文物保護員證書,不斷加強對長城和其他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作,做到了長城分段保護巡查與其他文物資源依鄉、村保護巡查全覆蓋。

▲ 藍天下的宋長城(劉朝輝/攝影)
2019年,國務院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將岢嵐縣荷葉坪—王家岔段長城并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8月,岢嵐縣博物館針對損毀較嚴重的長城段落,編制了《山西省岢嵐縣荷葉坪—王家岔7段、8段、9段長城部分段落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待批復后正式啟動實施。
“目前,岢嵐縣正在實施宋長城農康文旅項目。”鄭麗介紹,當地依托全國唯一的宋代長城,3.6萬畝華北最大的高山草甸荷葉坪、82萬畝原始次森林和8個特色傳統村落,整合歷史文化、自然生態、民宿風情、休閑農業等元素,按照國家4A級標準,以王家岔宋長城文化旅游為中心,以整溝8個村落經濟發展為主軸,全面實施古跡保護、生態建設、村莊治理、旅游開發、品牌打造于一體的農康文旅項目。截至現在,8個村莊的基礎設施工程全部完成,王家岔村商業街已開始運營。規劃建設了位于宋家溝景區口子村的蘇戌步道,對軍事遺址進行了保護性開發,目前該步道已完工90%,預計年內可全部完工。
“長城在外地游客眼中是一個旅游景點,是世界文化遺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長城在我眼中是一種情懷。”國家文旅部導游大師牛剛這樣說。近三十年的導游生涯,牛剛走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見慣了青山綠水,但說起長城,他的語氣馬上興奮起來?!伴L城我也去過不少了,八達嶺、居庸關、山海關,去的次數更多的是我們山西的雁門關、娘子關、平型關。從戰國長城到秦漢長城,再到明長城,有斑駁的城磚、有修繕整齊的烽火臺,最讓我不想離去的,還是岢嵐縣的宋代長城。”牛剛與岢嵐宋長城結緣是在2017年底。那時受當地政府邀請,牛剛去研究岢嵐縣發展旅游的辦法、思路。當他離開太原200公里,一進入岢嵐,看到藍天白云、青山綠水,腦海中馬上就蹦出來一個旅游創意,而且連旅游宣傳文案的題目都在那一刻確認了——岢嵐,可藍。“抵達岢嵐縣王家岔,下車,跟著向導往山上走,很快就走到了長城腳下。一千年前就地取材而建造的長城,不是夯土不是城磚,而是由這里山上取來的石片,一層層鋪就而成。這段長城堅持挺立了一千年直到現在,我們實在不忍去傷害它一點點。為了保護長城,我們順著長城腳下的山坡,一路繞道跟著長城上到了山頂。靜靜地站在山頂上,原本想好好感受一下長城邊上金戈鐵馬的歷史風云,可是很奇怪,在那片寧靜的地方站立時,一直會想到生活在那里的人們,想到世世代代依長城而居的人們,他們的生活如何?他們和長城之間會有怎樣的聯系?!?/span>
于是,在結束對宋長城的考察行程之后,牛剛走進了長城下的鄉村王家岔、宋家溝。那時,當地政府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已經完成了,為了幫助從大山深處搬來的居民能夠在新家找到脫貧致富的辦法,牛剛在這里展開了他的“宏圖”。

▲ 整潔美麗的宋家溝村(趙麗娜/攝影)
隨后幾個月時間里,牛剛帶著自己的工作團隊,在岢嵐縣宋家溝扎下根來,與鄉親們吃住在一起,給世世代代與黃土打交道的農民朋友傳授如何做好旅游接待,如何開發旅游資源,如何做好民宿、餐廳。經過三個多月的籌備,2018年初,“岢嵐縣宋長城、宋家溝移民新村、蘆芽山草原、毛主席路居館、吳家莊新農村、太原衛星發射基地航天公園兩日游”旅游行程設計完成并投放市場。隨著旅游團隊的陸續到來,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親們,第一次通過做旅游生意,在自己家門口賺上了旅游的錢。當問到牛剛,在你眼里這段岢嵐長城是什么樣的呢?他笑笑說:“這里的長城擁有其他長城身上有的歷史信息、文物價值,今天在岢嵐,我們更發掘了她身上的旅游價值,我們通過讓文物活起來,幫助周邊村民學會了靠旅游賺錢,靠長城脫貧”。沿著王家岔出發,不到4公里,就來到了另一處長城腳下的村莊——宋家溝。這是一座移民新村,村舍整潔,村容清秀,有山泉水在村中的街道邊蜿蜒而過。村民沈姚付是從幾里地外的口子上村遷來的。過去住的是破窯洞,現在一家人住上了獨門小院兒,他還把本土的小吃“次粉”端到了游客面前,五一勞動節當天就賣出了幾百碗,收入達到了過去在土地里勞作半年的收獲。依托這座漂亮的院子,沈姚付自己經營了一間鄉村民宿。在長城腳下活了大半輩子了,他說從來不敢想自己可以靠旅游吃飯,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小時候天天去爬的那段石頭墻,居然是文物寶貝,居然有這么多游客會因為它而來這間鄉村民宿“做客”。

▲ 牛剛在沈姚付的小院前(趙麗娜/攝影)
老沈把自己收集來的老照片掛到了自己家民宿房間的墻上,每次游客入住的時候,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為大家介紹自己家鄉這幾十年的變化。這名鄉村“導游”講著講著總是禁不住笑出來,當你問他笑什么,他會說,“日子過得這么好,我怎么能不笑?!?/span>他說我們生活在一個這么好的時代,但還是有些鄉親因為種種原因日子過得不是很好。所以,他主動去尋找附近鄉村里的貧困戶,把他們種植的農作物和收的山貨,都收回來放到自己家的民宿,義務幫他們銷售給游客。既滿足了游客購買有機食品的需要,又替這些貧困戶開辟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可謂雙贏。當山西晚報記者問起來,他為什么要義務做這些事,老沈說這是長城教給他的。他說:“也許這長在一些人眼中就是些石片的堆砌,但在我眼里他是一個老人,一個千年老人,從我小時候在他腳下玩兒,到我長大了在他身邊勞作,我仿佛總能聽到他在教我做人的道理。他站在那兒一千年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我們,所以我也應該多想想能幫助別人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