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砥礪奮進,十年山鄉巨變。山還是那山,河還是那河,田間、溝渠依舊,農村的面貌、農民的生活卻已天翻地覆。
岢嵐縣宋家溝移民新村。范濤攝
脫貧攻堅戰役拔窮根、摘窮帽、換新顏,使忻州這個曾經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大步走上了小康路。全市累計減少45.7萬貧困人口,222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特別是,全市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使34471戶84515人走出大山,其中,810個村整村搬遷后,集中安置25868戶68137人,使山區群眾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全力做好“后半篇文章”,我市易地搬遷后扶工作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五化五全”的搬遷后扶措施,有效推動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搬遷群眾散落在全市大大小小的鄉鎮山村和城市的集中安置小區,印證著各地鮮活真實的幫扶之效、欣欣向榮的小康之貌。
坐擁青山綠水 靜享幸福花開
五臺縣溝南鄉山西百草綠源中藥材種植基地。盧俊華攝
甜瓜產業,地理標志,定襄薄皮甜瓜美名遠播。張晉蘭攝
如今,走進這些集中安置點,一座座整齊的農家院、一幢幢漂亮的樓房、一條條整潔的馬路、一排排搖曳多姿的風景樹,風景美如畫卷。昔日的貧困戶住上了新房子,路也修通了,小區還有了健身區、娛樂區、幼兒園,而搬空的山村退耕還林、綠染山坡……一個個惠民、利民的美麗鄉村建設工程,讓群眾共享農業農村發展的成果。窮鄉僻壤的小鄉村,變成游客爭相打卡的“名勝地”;過去不以為意的野沙棘,變成帶動百姓致富的“搖錢樹”……農民的生活環境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特色產業強農 融合共贏惠農
原平市萬畝水稻進入成熟期,金黃色的稻田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田園畫卷,讓人如癡如醉。褚震攝
發展特色產業,是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關鍵。擦亮“中國雜糧之都”金字招牌,努力將小雜糧做成帶動農民富裕富足的大產業。全市以“特”“優”為方向,立足本地特色資源,因地制宜推廣有機旱作農業,良種良田良技配套,引入社會資本,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吸引更多農戶投入現代農業發展。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上,重點圍繞雜糧、中藥材、肉制品、飲品、釀品和功能食品六大產業,培優培強龍頭企業。在產業結構上,全市強化“產加銷服”貫通、“農文旅教”融通、“科工貿金”聯通,構建以種養業為基礎、農產品加工為重點、商貿物流為引領的鄉村產業有機整體,加快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打造農林文旅康養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數字科技賦能 智慧農業起飛
智慧種業、智慧農田、智慧種植、智慧畜牧、智慧漁業、智能農機、智能農墾……科技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強勁引擎。全市依托資源稟賦和農業特色產業基礎,加快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與“互聯網+”相結合,加快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電商—追溯”數字化升級,推進全市“汗水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轉型,為特優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智慧農業將隨著太忻經濟一體化發展強勢起步的新趨勢,實現全方位提升,走出新路子,走上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