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關蕎面是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的特產。
蕎面又叫蕎麥面,是蕎麥磨面而成。蕎麥屬雙子葉植物,蓼科。“頭伏蕎麥,末伏菜”,地方品種六十天就可收獲,外來品種有的生長期需九十天。由于其生長期短,偏關西部地區常作為夏收后的第二熟作物耕種,或將其作為大秋作物夏季遭災后的改種作物。它含有大量淀粉等營養物質,味道清香易消化,老少皆宜,偏關人主要用來做涼碗托和蕎面圪砣兒。
①蕎面圪砣兒。是將蕎面用水和好后,搓成指頭粗細的短面條,夾在食指和中指間,另一只手的指頭掐一塊放到夾面條的手心里,用拇指捻一下,將小面塊捻成一個薄薄的、中空的、像貝幣一樣的小面卷,叫“圪砣兒”。如此反復操作,將生圪砣放在箅子上,然后下鍋煮熟,調臊子吃。“油蕎面,醋豆面”,蕎面圪砣兒要嗆得油大點才好吃,尤其是把肉切成小丁做臊子,小肉丁會鉆到圪砣兒的肚子里,蕎面圪砣兒就變成了不到指頭大的肉餃餃,其口感美不勝收。蕎面性微寒,羊肉溫補,羊肉臊子調圪砣兒更美,是偏關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之一。
②蕎面碗托,其它地方是用蕎面加水攪成汁,然后舀在碗里、上鍋蒸熟、涼冷,調湯子吃。而偏關做碗托,且不用面做,而是將蕎面糝子泡在盆內,泡到后,用手搓成面汁,用籮子將渣子過掉,舀在碗內上鍋蒸到半熟,用筷子在碗內攪動面糊后再蒸,蒸熟后,再攪動,晾干后待吃。吃時方可出碗,或切片,或擦成條子,調湯吃。由于去掉了渣子,用手搓過,又反復攪動,碗托不僅更筋道,有彈性,口感好,而且蕎麥的清香味更濃更鮮。在調湯的配制上,也十分講究,調湯必須是將鮮姜放入鍋內,用水煮沸,晾涼后,加鹽、醋、蒜汁、香菜、香油、味精、炒芝麻面等調料,不能加生冷水。因此奇香無比,不僅是偏關人飯桌上待客的佳品,也常常作為家鄉美食送給在外親人。


欄目索引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