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馬橋雄姿英發,一個個巨大的橋墩昂然矗立在寬闊兩岸,似一條條巨大的臂膀托起架設延伸的橋面。橋因河取名,忻州是三河之源,牧馬河為滹沱河的一級支流,發源于陽曲縣與靜樂、忻府交界之地。因唐朝大將尉遲恭在秀容操練兵馬時,在此河中下游兩岸牧馬而得名。
忻州古城東城門樓為“永豐門”,寓意百業興旺,物產豐饒。懸“雙流合抱”之匾,指忻城南北牧馬、云中兩河奔騰,過忻雙流合抱匯入滹沱,為依山傍水、得天獨厚之地。牧馬河主流全長118km,在忻府境內長66.5km,河流主要以雨雪水補給,在豆羅鎮向東北拐彎,至定襄蔣村入滹沱河,河谷地形開闊,河道平坦,為廣闊的沖積平原區。
水是萬物之源,能極大地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城市宜業水平,構建和諧共處的人居環境。在城市的發展中,經濟指標固然重要,但若沒有良好的環境作支撐,其發展沒有后勁可言,更沒有長久動力。水在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對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顯著的影響力。牧馬河由河道進入平川,河勢穩定,河床寬淺,基本順直,縱坡平緩,適宜整治開發。《牧馬河流域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生態公園景觀設計方案》的出臺,為河湖流域進行生態修復,構建人與自然有機結合的城市景觀系統,創造高品質和多樣化的空間環境。
優質水環境所營造的美麗生態對人、城市都有著良好的引導作用,在區域水環境直接改善的同時,也間接地使城市發展走上可持續的生態發展道路。牧馬河總體定位:“太忻北綠肺,雄安后花園”,使之成為太忻地區的生態綠肺和服務于雄安新區的后花園。該河是秀容古城多樣化旅游的重要延伸、郊野生態旅游的新空間載體,是自然野趣、藝術時尚、運動親子、文化體驗、交流共享、科普教育的網紅生態公園,是韌性鄉野的植物種子庫、生境豐富的動植物棲息地。
忻州的整體高質量發展正隨著山西“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太忻一體化”的成立與推行經歷著跨越式轉型發展。忻州城區南部原本以北同蒲鐵路線作為界址,隨著發展不斷深入,城市中的兩個重要指標:非農用地和人口數量的增加決定了城區有必要擴展。目前城區的邊界已越過北同蒲鐵路線,逐漸向牧馬河靠近,日后將越過牧馬河,以此來滿足不斷發展的經濟和人口的膨脹以及對非農用地的需要。
今后的牧馬河將直接過城區而不是目前從邊緣通過,關系到河流兩岸的城市安全,所以對牧馬河的防洪和保安必須提出更高要求。總體規劃思路:“大生態”+“大旅游”,解決牧馬河自身(小環境)及周邊(大環境)的生態環境問題,解決古城旅游多樣性發展、吸引游客和城鄉融合發展問題,高質量打造提供綠色生態保障和綠色產業發展樣板。
牧馬河生態修復工程所配套的大面積人工景觀草坪和景觀生態林可以成為城中的“綠肺”,成為大家放松身心、親近大自然、休閑納涼的理想休憩地,大面積的景觀草坪及生態林所釋放的負離子對人體的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所營造的“水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景觀公園會成為居民回歸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好去處,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的商業投資環境,吸引各地游客來此休閑賞景,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桃花源里獲得一段美好的體驗,帶動文旅消費,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現在忻州城區的擴展方向是不斷向北進軍,這是主伸長軸,單一的擴展格局會逐漸拉大城市框架,把城市聚落形狀變得狹長。目前已初步顯現南北長、東西短的格局,這種形狀不利于縱深發展。要最大限度地減小城區橫向與縱向擴展的限制,搬移鐵路有利于城區發展,凸顯出牧馬河對城區格局的優勢作用。
做好牧馬河治理美化的開發與保護,除了民眾積極響應,政府應投入相應的資金進行必要的修護。首先,對牧馬河治理段進行全面清理,科學加固使原本被垃圾侵占的河堤恢復防洪及保護兩岸的功能。其次,把生長河道兩邊甚至中央影響河水正常流動的喬木灌木移除清理,把囤積于河道底部的淤泥清理干凈。再次,做好河床防滲工作。河床為典型的風化砂質土壤,河水極易下滲,做好防滲工作對后期蓄水水量的保持以及生態評價都至關重要。由于忻州所處氣候條件決定水分蒸發量遠遠大于降水量,消耗大于補給,如再加上河道底部防滲工作不到位,不斷從地下滲進入土壤,水量消耗更快。最后,要進行階段性試驗蓄水,以此來檢驗下游河壩攔水防漏及河床底部防滲情況。
牧馬河修復工程事關河水治理開發的生態問題和城市超級海綿作用的發揮,同時也是保護好原本珍貴地表水資源的根本。要依托忻府區“三河二山”的山水格局,喚醒河道生命力,構筑河岸綠色生活,打造一個健康浪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線性生態綜合濱河公園。按照“碧水秀林、伴城伴鄉”的理念,以“林為體、水為脈、文為魂”,構建碧水秀林,融入周圍山、水、田、林、湖、草大生態體系,共筑生態大格局。
未來,以晉北原鄉風貌為基地,展現東方傳統自然山水意境,凝聚忻州古城與牧馬河文化、承載民眾休閑游商活動的自然山水型生態公園建成后,與云中河、城區各公園構成“三足鼎立”的態勢,使忻州真正成為“城在林中,山水環繞”的和諧宜居康養的好地方。
來源:忻州網
【作者簡介】米廣弘 山西文旅宣傳大使

